票务中心 >>
官方网站 • 2017版    3D实景剧院
首页 > 剧院新闻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笛韵天籁》创作分享会精彩回顾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笛韵天籁》创作分享会精彩回顾
更新:2018/11/22
作者:顾天惠
来源:本站编辑部
点击:2651

2018年11月18日晚,《笛韵天籁》创作团队在宁波大剧院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创作分享会,为甬城的音乐爱好者和师生们带来了不一样的竹笛文化分享盛会。

上海音乐学院倾力打造的《笛韵天籁》是一部跨界融合创新交响民族器乐剧,由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林在勇担任出品人,上海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教授许舒亚担任音乐总监,并邀请剧作家徐瑛创作剧本,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多媒体专家代晓蓉等多位师生进行舞台设计,由上海音乐学院竹笛教授唐俊乔担任主演,以及上海音乐学院竹笛乐团、上音民族音乐系、上音附中青少年交响乐团、上音数字媒体艺术学院、上音音教系合唱团师生组成联合演出团队进行演出。全剧以笛子为线索贯穿,通过8000年前用动物的腿骨制作的骨笛直至到21世纪当代笛乐的表达,用中国笛文化的发展史,浓缩表达中华文明的灿烂历程。

《笛韵天籁》主演竹笛演奏家、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政协委员唐俊乔教授现场为观众讲解作品创作中的思路与故事内容来源,叙述了笛文化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过程的浓缩,《笛韵天籁》整部剧目用四幕形式来进行展现,从古代先民用骨笛来模仿兽鸣鸟啼,再到由乐神引导人们用竹作笛的文明开化,后又竹笛化为昆曲伴奏的艺术功能,最后延伸到现代竹笛演奏盛况。整部剧讲述了从人类早期先民为了生存向动物展开杀戮,到自觉弃骨笛、取竹笛,用竹之气节、竹之坚韧比拟人之风骨,象征人从低层次生存追求到高层次至善大美的精神境界。

《笛韵天籁》乐队首席指挥,指挥家、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助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室内乐学科主任赵晓鸥教授为现场观众讲解乐队指挥和自己对作品的认知,讲述在这样一部大型的数字多媒体与交响乐团合作的种种困难,为了无缝衔接融合中西乐器给予观众完美的感受,调用了上海音乐学院竹笛乐团、上音民族音乐系师生、上音附中青少年交响乐团、上音数字媒体学院、上音音教系合唱团等全国顶尖的艺术团队经过2个月的精心排练,不断修正,才能向观众展现如此高质量、高水准的剧作。

上海音乐学院资深录音、扩音师,大型民族交响器乐剧《笛韵天籁》舞台音响设计总监王南南老师为观众朋友讲解音响设备和音乐环境在一场活动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也为舞台效果的呈现要做出非常大的协调,在这部剧中需要将所有的人员声音做到统一是做了很多的研究和无数次的排练,对音色的融合花了很大的心思,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加立体的听觉享受,在舞台的前后左右全方位地布置了音响设备,并且为了营造符合逻辑音乐走向,根据每部剧幕的情景发展和角色特点,精心编排音响设备,也真是可谓良苦用心。

同时,上音数字媒体艺术学院的代晓蓉教授和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家纪冬泳、戴维一也与大家分享了精彩内容。正是这些演职人员的通力合作,和艺术家们的竭心尽力才会有这样一次将器乐与戏剧、交响乐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跨界融合的呈现。这一方面探索了中国音乐发展的渊源,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不断助力。

 
浙公网安备33020502000268号 浙ICP备11005474号-1 技术支持:wwww.fatsoft.net
| 管理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