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周有奖征文作品选登——《癫狂有时,深刻有时》
更新:2013/6/19
作者:宁波大剧院
来源:
点击:3526
——我看话剧《夜店之天生绝配》
文/邵丹斌
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的话剧《夜店之天生绝配》改编自当年口碑颇好的小成本制作电影《夜•店》,它延续了电影的基本结构和戏谑风格,也在舞台呈现与内容挖掘上做了大刀阔斧的改编。
话剧版舞台简单明了,高度虚拟化:一排荧光色的立方体和长方形屏风,兼做拉杆箱、凳子、门、柜台,以便于时空任意转换,这看起来有些先锋,不太“现实主义”。但接下来的内容呈现倒是很规整、古典的“三一律”结构:故事从中韩两国警方追查跨国钻石大盗行踪开始,地点锁定大盗曾出没的北京门头沟某超市,牵连老板娘王素芬、讨债者何三水、体验生活的龙套演员朱辽等七个嫌疑人,直击最具张力的“审讯调查”环节。面对质问,七人各怀心思、巧妙周旋、或顾左右而言他,或装疯卖傻玩文字游戏,或冲动莽撞警察对峙风骚老板娘,或胆汁质失意演员搭配憨直愣头青,各种轮舞般排列组合,共同在一个荷尔蒙失调的夜晚上演了一场狂欢“罗生门”,“审讯”中,人物形象夸张化、漫画化、所有“能出戏”的性格都被做到极致,台词统一段子化,最大限度地运用戏仿与拼贴,以制造更大“笑果”,同时,杂糅了声乐、舞蹈、滑稽戏、音乐剧、戏曲、广告和装置艺术等众多艺术门类,制造观感上的丰富与趣味性,尽一切可能地娱乐与癫狂,游戏、恣肆之态喷涌,整场话剧仿佛一场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减压综艺秀,引得在座观众全体捧腹弯腰做拭泪状。
不同于电影版《夜•店》注重“夜半超市抢劫事件”的“点状”呈现,此剧的关注点在这七个嫌疑人 “前史”的“线状”呈现,挖掘了他们的人生脉络与深夜抢劫事件的关系。在层层剥洋葱式的回溯中,七人的生平被一一揭开,我们也触到了阶层固化、潜规则怪圈、饮食安全问题和某些贻笑大方的公共危机事件的内核……原来,暂时苟且的处境里浮现的是一个个被阉割过的灵魂,狂欢的表象下是一块块钝痛的现实伤疤,品品狂笑之余的苦笑,才明白了这种设计的巧妙:这些前史赋予了人物“接地气”的现实性,提供了观众代入的可能,使剧本不再只有廉价的欢闹和刺激,也有了关注与思考。同时,演员一人分饰几角,也没太多拿腔拿调的舞台感,他们既是说书人也是表演者,时而投入角色,时而成为观众,时而点评,甚至在台上改扮、换戏服,自由出入戏内外,平添舞台的真实性和趣味性,这一常见的“田氏”“间离”手法,也让观众有了理性思辨与感性体验结合的双重观剧体验,多了一份从癫狂中感受深刻的可能性。